从“镇馆之宝”到重磅新品,从前沿技术到创新生态,大模型深度赋能千行百业,二十余款人形机器人集中亮相,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提速……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人们深刻感受到智能变革带来的浪潮。
国产大模型的发展成为一大亮点,据国家网信办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已有117家“大模型”成功备案。这些大模型不仅覆盖工业、医疗、气象、教育、科研等多个领域,还通过不断迭代和升级,为各行各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例如,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的“驭电”智能科学计算大模型,通过助力电力系统运行,实现了安全与效率的双重提升,部分省区已实现每用4度电就有超过1度来自新能源。
在教育领域,大模型同样展现出了巨大潜力。利用大模型自然语言生成能力,教育类终端可以通过多轮启发式对话,引导学生逐步列出提纲,进而写出作文,既避免了大模型“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也避免了“越俎代庖”帮学生完成作业。
百度文心、阿里通义、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书生等通用大模型也在大会上悉数亮相,这些大模型不仅持续迭代,还衍生出繁茂的生态圈,帮助普通开发者加速大模型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成熟和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正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之一。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到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从零星展出到集体亮相,从不能动到能走路、会做家务……越来越多人形机器人正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视野。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重点打造人形机器人专区,展出了25款人形机器人,数量创下历年之最。特斯拉二代Optimus、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能后空翻的宇树H1等机器人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这些机器人不仅能够完成简单的家务,还能在矿山、野外等复杂环境中搬运重物,展现出强大的实用性和应用潜力。
尽管部分产品已具备商业化应用潜力,但在一些需要肢体接触的场景中,仍存在一定安全风险,距离真正走进公众生活仍有距离。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技术的日益完善,人形机器人有望实现大规模应用。
随着技术、基础设施、政策法规等日益发展完善,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物流车、无人驾驶飞行器等商业化落地提速。
大会期间,浦东世博园周围5公里范围内,上汽赛可、小马智行投放了20辆没有司机的出租车,市民动动手指在指定站点预约下单,即可收获打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新奇体验。
单车智能突飞猛进之外,车路协同发展也并驾齐驱。在上海浦东金桥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5G-A车联网示范路线已经开通,验证了车、路、网、云、图全要素,为下一步实现全城全网的广域低时延高可靠车联网络试点。此外,在封闭路段、路况相对简单的工业等场景,无人驾驶日趋成熟,已成为助力生产提质增效的“好帮手”。
随着AI 技术日益完善和应用场景不断延伸,青少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积极拥抱新的技术,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