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AI机器人、机器狗行业发展迅猛,在多行业均可见到其身影。在杭州亚运会,四足机器狗首次实现铁饼搬运的全自动化;北京智慧药房里,人形机器人完成药品分拣配送的全链条无人值守;深圳街道上,环卫机器人与人类协同完成动态清扫。可见当下,AI智能机器人与机器狗正从实验室走向现实。
当前,工业、服务、特种作业等繁杂、高危领域对机器人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拥有庞大蓝海市场。为此,充电头网先行统计市面常见AI机器人、机器狗所采用的充电功率、尺寸、复杂重量等信息,旨为行业带来参考。
充电头网本次统计数据显示,机器狗占比 89%,AI机器人占比11%。而在实际数量方面,机器狗有25款数量远高于机器人的3款。
目前,AI机器狗机械结构简单,研发、生产及维护成本更低,适配工业巡检、物流运输等单一重复性高频场景,普适性强,利于大规模部署。而AI机器人需集成复杂AI算法与高精度传感器,研发投入大、硬件成本高,且主要用于交互性强的复杂场景,实际需求覆盖范围较窄,技术成熟度与场景局限性共同制约了其规模化应用,最终形成两者数量差异。
从现有数据可以看到,充电电压33.6V占比 28%、24V占22%,而20V、8.4V等低压类型各占5%,而在实际数量方面,33.6V对应5个产品,24V对应4个,更低压的20V、8.4V、29.4V数量较少,均只有一个,可见高压与中高电压产品数量更多。
低充电电压的机器人、机器狗,因其成本低的特性,适配消费级低负载场景;而高充电电压产品凭借高电压提供的强动力与稳定性能,满足工业级、勘探等特殊专业场景对设备功率、续航的高要求。随着固态电池、高压快充等前沿技术的成熟,未来不同电压等级的机器人将会用于多个细分市场,等级分层将会更加明确。
最后再来看机器人、机器狗负载重量的分布情况,可见负载8Kg和负载15k、3Kg的产品相对占比更高,分别为23%、16%和16%。实际产品数量为6款、4款和4款。其他负载重量区间均少于等于2款。
目前,Ai机器人、机器狗行业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分为专业级和消费类两类,消费级机器狗、机器人目前以轻量化、低负载为显著特征,其设计重心在于互动性、娱乐性与实用性的平衡。而专业级则面向勘探、比赛、物资运送等领域,负载相对会较大。
但当前价格以及形态因素叠加制约消费级产品大规模普及,主流机型售价较高,且外形形态难以激发消费者互动欲望,这些问题仍需相关企业解决。
随着AI大模型的迭代升级,AI机器人与机器狗正加速从实验室逐步落地。未来,机器狗凭借高性价比优势在工业巡检、物流运输等领域持续渗透,而AI机器人则向医疗、教育等高附加值场景延伸、同时得益于高压快充与固态电池技术的突破,将推动机器人向更复杂、更偏远的作业环境拓展。此外,如若增强现实、脑机接口等交互方式能够直接落地,将实现机器人与人类在效率、安全性上的互补,将直接拓展人类空间探索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