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用AI智能笔在纸上书写内容,老师即可在屏幕上实时查看纸上信息,及时察觉到学生的准确率、速度等答题情况;点一点AI智能鼠标,可以一键唤醒行知大模型,智能化生成各类PPT、文本、图片、表格,实现轻松办公……
这些智能硬件产品都是基于广州云蝶科技有限公司自研的智能化服务垂类大模型“行知大模型”,目前该大模型已经在教育、医疗、政务等领域实现落地应用,并实现“盈利大模型”。
当前,以DeepSeek等通用语言大模型的火爆让人们看到了“AI+”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至今成立6年的云蝶科技能取得不菲成绩,在云蝶科技创始人兼总裁田雪松博士看来,这是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垂类大模型上坚持走具有“小而专、精而强”发展路线的成果。
“通用大模型发展至今,最终可能只剩下几家企业,但其他的上万家AI企业也一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们通过小算力、低成本的路径,从垂直场景切入,将算法研发与行业痛点深度融合,让行知大模型在实际训练时最快15天即可训练出一个行业应用模型,训练一次的成本低至数万元人民币。”田雪松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云蝶科技正是坐落在广州海珠琶洲区域专注于行业大模型应用开发的企业。去年以来,海珠主动竞逐大模型赛道,建设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目前,海珠区落地行业大模型120个,集聚泛人工智能企业超7000家。而琶洲广泛布局行业大模型背后,正是折射出广州在人工智能时代通用大语言模型盛行的当下,精准锁定细分行业需求,成为“垂类模型之都”的决心。
田雪松表示,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未来会像水和电一样成为所有行业发展再升级的基础设施,广州拥有千行百业的场景优势,任何一家大模型企业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应用落地,企业将继续深耕大模型的技术研发,将行知大模型融入更广泛的产业体系,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助力广州高质量发展。
“这是一支普通的笔,但其实里面搭载了高速摄像头,收集文本写作数据,中间是云蝶自研的芯片把收集的数据做解码,这样的产品技术在教育场景里应用广泛,可以把学生书写的原始笔记数据收集起来,导入到算法大模型中,对数据进行分析,让老师可以从数据中看出学生在作答时候的想法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云蝶科技副总裁罗崇键边向记者讲解,边用手中的AI智能笔在白纸上书写,神奇的是,纸上的文字很快与眼前的屏幕进行数据同频,屏幕中可以完整看出书写的整个流程。
不止这支AI智能笔应用在教育场景,目前,云蝶科技进军“大模型+智能硬件”领域,开发出适用于办公学习场景的AI智能鼠标,可一键生成各类PPT、文本、图片、表格等。
而这些产品搭载的底层技术都是基于云蝶科技自研的“行知大模型”,该大模型是搭载在开源的通用大模型基础上,用云蝶科技自身的算法赋能不同行业的垂类大模型。不过,与DeepSeek等通用语言大模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行知大模型同样是以小算力、低成本来训练。
“我们用专用知识库跟通用大模型进行联合微调,然后通过知识蒸馏出自己的行业大模型,这样的行业大模型特点就在于用非常小的算力能训练出某个领域的小模型,这种行业模型让无论是学校还是医院,用低成本部署就可以使用这样的解决方案。”罗崇键表示。
“发明一项颠覆性的技术是伟大的事情,把先进的技术做便宜,让原本用不起的行业和用户用得起,同样是很伟大的事情,中国在这两年许多领域的弯道超车,就在于把原本很贵的技术进行微创新和迭代,让千行百业基于我国的巨大应用市场用了起来。”田雪松表示,企业自研的垂类大模型实际使用算力成本是通用大模型的1/10,训练成本减少超90%,开发时间从最短45天减少到15天。
不过,田雪松同样表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是相辅相成、上下游共生的关系,中国企业已不再是单纯凭借一个技术赚钱,开源会让自己认识到更多合作伙伴,接下来企业也会考虑开源动作。“最近得益于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以及DeepSeek的全民普及,现在找上门的有需求的客户很多”。
正是得益于对垂类大模型的深耕应用,目前,云蝶科技已拥有300余项知识产权,其中143项专利技术,其自主研发的音视频识别分析算法和AI大模型平台应用开发技术处于前沿水平,行知大模型也成为“盈利大模型”,处于国内AI行业的第一梯队。
在田雪松看来,企业能率先盈利,不仅在于训练模型时对算力成本的精准控制,还在于企业自研技术与市场需求的第一时间落地。“今天的摩尔定律已经失效了,很多新技术的变革就是一个礼拜,作为一家市场应用级的人工智能企业,要确保技术研发与产品落地相互迭代,才能成为省内最早盈利的大模型企业。”
“比如在医疗场景上,不少医院不能一下子付出千万级的预算,但可以先拿出一两百万支持开发应用,并根据需求不断更新产品。目前企业已跟十余家三甲医院有合作,加快部署中。”据介绍,云蝶行知大模型在2024年上线后,就开始市场化,并根据市场化需求,不断开发产品,在产品迭代升级中不断投入市场。接下来,云蝶科技将继续加大在教育、医疗等民生行业的投入,尤其是支持粤东西北地区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云蝶科技自研的行知大模型取得率先盈利,仅是琶洲这一广州市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核心片区的缩影。过去一年,海珠区超50家大模型企业实现盈利,产业规模破30亿元,包括多面科技的猎聘大模型、树根互联的根灵工业大模型、动悦信息大模型等。
当前,海珠加快部署大模型赛道,在市级支持下建设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目前海珠区落地行业大模型120个,引育大模型备案项目10个,算法备案项目114个,集聚泛人工智能企业超7000家,其中聚集着包括夸克大模型、唯品会“朝彻大模型”、致景科技服装AI大模型、趣丸科技大模型等应用于不同场景的行业大模型。
而从海珠琶洲精准锁定细分行业需求,部署行业大模型可以看出,广州在国内通用大模型热潮下,依托自身丰富的应用场景优势,瞄准垂类大模型,走错位竞争路线,剑指打造“垂类模型之都”的决心。
广州是目前华南地区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城市之一,拥有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6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厚的工业基础为垂类大模型的应用带来丰富的示范场景。
2024年3月,《广州市支持海珠区建设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区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实施,这是国内首个聚焦行业大模型产业发展的方案,力争到2026年,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8个以上行业深度应用,带动示范区主营业务收入超5000亿元。
“6年前我刚来琶洲创业时,到如今看到琶洲的发展感受非常深刻。将先进的技术快速导入到行业中,让行业能够快速用起来是我们创业的初衷之一。事实证明,我们选对了广州。广州千行百业的业态非常丰富,作为一家人工智能企业,不管是教育、医疗、工业等场景都能找到技术的落地应用,所以我们很快在2019年的时候来到琶洲创业落地。”田雪松表示。
田雪松认为,在医疗、教育等具体应用场景上,广州都拥有企业在垂类大模型落地的应用价值。“每个城市有自己的自然禀赋,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已经成为城市新型工业化的基础设施,广州有优势也有条件产生一批十亿、百亿级的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在这当中,要发挥自身千行百业业态丰富的优势,注重场景开放,让好的产品和技术先行先试,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升级。”
具体到人工智能助力医疗领域优势再扩大的具体路径,田雪松建议,可以尝试在头部医院做试点,通过大模型助力医院的分诊和导诊,或者专门做名医生的Agent智能体,基于名医生的能力和基础医学数据训练,让名医生的出诊服务人数从20个病人有望提高至200人,为名医生降低工作强度,同时提升服务病患的效率。
“广州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的最大机遇就在于,这里的业态足够丰富,让企业能大胆用合适的技术应用到合适的行业中。”田雪松表示,借力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接下来将持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在国内市场继续深耕教育领域,并重点拓展医疗、工业、政务等领域,在生态合作方面,继续深化与行业巨头的合作,将行知大模型融入更广泛的产业体系,真正实现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刘炜:以“更优”的营商环境发展“金融港”,促进南沙全面开发开放|“南沙金融3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