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创新之城加速“智变”

 公司新闻     |      2025-07-28 20:29:45    |      小编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技术范式、产业格局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而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智能浪潮中,苏州工业园区以“政策引领服务赋能场景开放产业积淀”四位一体的支撑体系,勾勒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的生动图景。

  从智能制造的车间到生命科学的实验室,从低空经济的云端到数字文旅的现场,在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技术点缀,而是深度渗透产业肌理成为驱动产业能级跃升的核心引擎,加速这片创新之城的产业“智变”。

  当算力、算法、数据、场景及企业在空间上集聚,会催生怎样的创新裂变与产业蝶变?

  在园区人工智能产业版图上,答案已然清晰。这是要素碰撞产生的“化学反应”超算中心的算力基座支撑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海量工业数据反哺模型迭代,智能制造场景加速AI解决方案落地,1800家企业形成上下游全链条生态;这更是生态共生的“乘法效应”龙头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微企业嵌入产业链,政府搭建的场景试验场让技术商用路径更清晰,资本活水精准滴灌细分赛道,成为长三角AI产业版图上最具活力的增长极。

  2000年,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SISPARK(苏州国际科技园),就已经为重点规划、引导和培育人工智能与数字产业埋下了伏笔,以超前视野锚定“技术突破+产业落地”双轮驱动路径。彼时,依托中新合作的制度优势,园区率先布局软件开发、数据中心等基础领域,引进一批具备技术基因的初创企业。同时,联动本地制造业基础,为人工智能技术预留了“从实验室到车间”的转化通道。25年间,依托SISPARK这一主要阵地,园区人工智能从技术零星探索到如今形成覆盖算法研发、硬件制造、行业应用的完整生态,让AI日益成为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雄厚的产业基础,让园区近年来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注重贯通顶层设计到场景落地。今年以来,研究制定了《园区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园区2025年“人工智能+”工作要点》等文件,并打造38个典型应用场景;苏州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苏州智能计算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也纷纷利用大模型赋能研发创新降本增效。“这种顶层设计锚定方向、场景落地反哺技术的双向联动,既避免了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又让人工智能始终扎根产业土壤,形成规划实践迭代的良性循环。”园区科技公司董事长、总裁张峰说。

  从政策层面的精准扶持到市场层面的自由搏击,园区以“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共同托举出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去年,园区人工智能数字产业产值达1100亿元;今年上半年,该产业产值突破600亿元。目前,辖区人工智能领域累计培育上市企业达20家,独角兽企业(含培育)64家、瞪羚企业(含培育)213家,会聚人工智能领域人才超1000位,在工业软件、语言计算、大模型、机器视觉等优势领域,涌现出一批重点企业。

  在苏州打造全球“智造之城”的蓝图中,园区无疑担当核心引擎角色。今年,园区将全力冲刺规上工业7200亿元总产值的目标。这一数字背后是产业能级又一次跃升,也离不开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深度渗透与创新拓展。

  凌晨三点的动车组检修车间,探照灯照亮车底纵横交错的管线,身着反光服的检修工人猫着腰钻进狭窄的作业空间,手持手电筒逐段排查螺栓松紧度,汗水顺着安全帽带滴落这样“人检人修”的场景曾是动车组维保的常态。但这一切,随着SISPARK毕业企业苏州华兴致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动车组车底检测机器人,有了改变。

  “我们的检修机器人结合了机器视觉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解决了人工作业质量难以控制和作业效率不高的问题。”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检修机器人能够自动完成动车组一级修作业中的所有车底检测项点,模拟人工作业方式,覆盖了99%的常规检测项目,可实现多角度近距离检测。“检修时间也从标准的120分钟缩短至40分钟,检修效率提高3倍。”该负责人自豪地说。

  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夯实智算基础设施在园区,人工智能技术正渗透到工业化进程的每一个节点。截至目前,园区思必驰、同程、清睿教育、智慧芽4家企业通过国家网信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25个算法通过国家网信办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3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名单,分别占全省的29%、16%和25%,均位列全省第一。随着一批批技术应用场景的落地,人工智能在这片创新之城勾勒出一幅“数字驱动生产、智能重构制造”的新型工业化路线图。

  “在制造领域,我们推动工业企业以AI赋能,探索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涌现出博世汽车、威达智科技、友达智汇、华星光电等一批典型应用。在科研领域,我们鼓励企业借助AI技术赋能药物靶点发现、分子设计、逆合成等环节,镁伽科技、英矽智能、沃时科技等企业已构建全自动细胞实验、新药研发、药物合成等平台。”园区科技创新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在制造端,人工智能是降本增效的利器;在创新端,它又是“突破边界”的钥匙,最终推动工业化进程从规模扩张向质效双升的范式跃迁。

  无尘车间里,机械臂正根据算法精准抓取晶圆,误差不超过0.01毫米;旅拍基地中,游客对着镜头微笑,系统瞬间生成身着宋锦华服的古风影像这正是“人工智能+”行动催生的日常图景。在园区,“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叠加,更催生出全新的产业赛道,让越来越多的前沿想象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场。

  2022年正式启用以来,IT+BT融合创新中心暨播禾创新中心便成为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碰撞的创新实验室。围绕“AI+药物研发”“AI+精准医学”“AI+合成生物学”等交叉领域,中心搭建起全方位的ITBT支撑生态。“我们集聚顶尖人才和创新项目,打造数据、算力、临床等特色支撑平台,能提供科学精准的孵化服务。”播禾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如今,3万平方米的灵活交互空间里,170余台共享实验仪器日夜运转,60多家“AI+生命科学”企业及生态伙伴在此扎根,让交叉创新的“第一公里”充满加速奔跑的动能。

  不止于此,在园区,通用人工智能的实体化突破具身智能,人工智能驱动的“天空之城”低空经济熠熠生辉,不断拓展产业边界与想象空间。“智核”驱动,正在成为园区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的“法宝”。

  智无界,慧共生。7月28日,2025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如约前来,苏州将再启未来AI之门。“届时,代表园区产业方向的具身智能机器人集群、低空经济综合服务平台将集体亮相,为参与者开启通往未来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的大门。”张峰说。而这场人工智能产业的年度峰会,将以链动全球、汇聚科创资源之姿开启一场融合之旅:不仅首次设立中国新加坡合作AI专题展团,还对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全力推动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形成“技术研发场景落地产业孵化”的完整闭环。此外,还将邀请央企与地方国企携数智化转型经验“现场传授”,开展多场供需对接,并特设“AI黑科技新品发布区”,首度实现“即看即购”,让观众深刻体验“未来已来”。

  Emc易倍体育官网app

  当金鸡湖畔的灯光亮起,映照着的不仅是前沿科技的璀璨,更是一片创新之城以“智”为笔,在全球“智造之城”蓝图上写下的生动注脚这里的每一次创新突破,都在重新定义未来产业的边界,都在让“智核”驱动的发展动能,持续激荡出更壮阔的产业浪潮。(记者 董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