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投资界的风云人物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曾经声称「软件吞噬世界」,这句话在今天的AI浪潮中依然适用。然而,进入2025年,AI硬件又一次成为了资本市场和大众关注的焦点。与前几年的AI原生硬件(如AIPin和RabbitR1等)的狂热炒作相比,这一轮的AI硬件爆发展现出了明显的三大特点:
首先,爆款的诞生似乎已近在咫尺。根据「硅基研究室」的最新数据,PLAUD的AI录音硬件和Meta的Ray-Ban Meta眼镜等产品已成功突破了「百万级出货量」的门槛,显示出强劲的市场需求。
其次,用户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与去年相比,AI产品已不再局限于极客用户,许多热门品类如智能办公本、AI耳机等的头部企业已经实现了百万级用户的积累,努力向大众市场迈进。
最后,竞争的路线开始分化。大型企业纷纷展开收购,转向更为务实的AI硬件创业公司则专注于细分市场的深耕。这一轮的AI硬件热潮使得参与者们认识到,尽管AI技术强大,但归根结底,硬件创业才是立足之本。
2025年,无论是出货量还是用户反馈,AI硬件终于迎来了潜在的爆款选手。以Meta与雷朋共同推出的AI眼镜和初创企业Plaud.AI推出的AI录音机为例,这两个产品的成功显示出一个共识:在大赛道中寻求规模,在新品类中挖掘需求。
一位投资人指出,寻找具备爆款潜力的AI硬件产品,基本上可以「跟着大厂看」。例如,AI眼镜和AI耳机这两个品类正随着大厂和创业公司的涌入而逐渐进入主流市场。以AI眼镜为例,市场上涌现出数十个竞争者,包括Meta、谷歌、阿里和字节跳动等大型企业,以及Rokid、雷鸟等新兴品牌,甚至还有小米这样的跨界玩家。
「影目科技」的CEO杨龙昇曾表示,随着小米等大厂的加入,各家厂商的整体销量普遍提升了两到三倍。AI眼镜和耳机作为与用户接触更为紧密的硬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用户基础。AI技术的引入使得这一行业过去的碎片化体验、系统、交互和供应链得以整合。
对于AI眼镜等产品的参与者而言,如何在拓展规模的同时提升用户体验,将是未来竞争的关键。相比之下,以Plaud.AI为代表的AI卡片录音机等新品类则成功地锁定了一个刚需细分场景,迅速积累了市场优势,正是在那些「大厂看不上,小公司搞不定」的领域挖掘了需求。
目前,AI硬件的整合思路展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我们可以将AI硬件终端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硬件终端,如手机、PC和平板电脑;另一类则是可穿戴设备,典型的有智能眼镜、TWS耳机和智能手表等。
在传统终端中,手机和PC厂商正在将AI智能体视为系统的核心。以手机为例,厂商们希望通过智能体接管相机、定位和通讯等权限,实现跨应用、跨设备的无缝体验。智能体的能力不断升级,从最初的简单对话助手,逐渐演变为可以识别、理解并执行用户任务的复杂协同系统。例如,三星在其S25系列中打通了30个本地应用和十余款第三方应用,使得其AI助手Bixby具备了更强的跨应用执行能力。国内的华米OV等手机厂商也在各自的定制系统中优化了智能体的布局,展现出AI在出行和社交等高频场景中的能力。
而可穿戴设备厂商则更关注多模协同的发展方向,利用自身的硬件优势,将AI能力嵌入具体的功能体验和场景中。例如,耳机的基础功能为音质和降噪,AI的介入不仅优化了这些基础功能,还带来了如实时转写、翻译等新功能,甚至在健康管理中提供心率识别等新服务。
尽管AI硬件市场热闹非凡,2025年将是一个AI回归真实世界的分水岭。一方面,激烈的竞争提高了用户对AI硬件产品的期望。例如,XREAL的创始人徐驰对当前的AI眼镜市场表示不满,称其产品的智能水平不过是「5岁小孩的智商」,尚未能满足消费者每天使用的需求。
另一方面,AI硬件依然无法逃避「硬件的生存法则」——硬件、软件、算法和场景四大要素缺一不可。换句话说,AI硬件的成功归根到底仍然是一场残酷的硬件冒险。
以Meta和雷朋联合推出的AI眼镜为例,尽管它们的出货量达到了百万级,但除了AI技术的应用,时尚属性的注入也是重要因素。对于硬件产品而言,时尚可以成为影响因素,但不可能成为其底层护城河。
一位国内科技公司的硬件业务负责人告诉「硅基研究室」,开发硬件需要有敬畏之心,尤其是消费级产品需要对增长保持克制。保持对技术的敬畏,同时也要尊重用户的需求,他们将研发和产品经理团队分为逻辑功能组和AI效果组,同时要求团队与用户保持密切联系。
回到第一性原理,AI只是一个形容词,而硬件才是本质。不同于其他赛道,AI硬件是一个典型的「终局思维」赛道,无论是追求成为下一个计算中心的雄心,还是立志成为品类的引领者,用户体验始终是通往成功的共识。在这个热闹繁荣的AI硬件市场中,乔布斯那句「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用户」的经验依然值得所有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