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传统GPU主导的AI芯片格局正在被打破。中研普华调研显示,2025年中国云端训练芯片市场中,华为昇腾、寒武纪等企业通过自研架构实现性能突破,合计市占率已超六成。
近年来,国内AI芯片企业在芯片架构设计、算法优化、制造工艺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逐步打破了国外品牌在国内市场的长期垄断局面。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AI芯片市场需求持续攀升,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目前,中国AI芯片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对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AI芯片行业在技术研发、产品性能提升、市场应用拓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深圳前海自贸区的智慧城市指挥中心,AI芯片驱动的数字孪生系统正实时映射着地下管廊的每一寸管线;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实验室里,存算一体芯片以超越传统架构十倍的能效比,为自动驾驶算法提供澎湃算力;合肥国家超算中心内,国产万卡集群通过Chiplet技术突破算力瓶颈,支撑着千亿参数大模型的训练。这些场景勾勒出中国AI芯片产业蓬勃发展的图景——一个由技术创新、生态协同与场景深化共同驱动的万亿级市场正在崛起。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在《2025-2030年中国AI芯片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中指出,中国AI芯片行业已进入“生态定义价值”的新阶段,技术迭代、场景渗透与政策驱动形成三螺旋增长动能,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成为全球AI技术竞争的核心战场。
传统GPU主导的AI芯片格局正在被打破。中研普华调研显示,2025年中国云端训练芯片市场中,华为昇腾、寒武纪等企业通过自研架构实现性能突破,合计市占率已超六成。其中,昇腾910B芯片采用异构计算设计,整合CPU与AI加速核,算力密度较上一代提升三倍,支持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寒武纪思元590则通过稀疏化计算技术,将推理功耗降低至同类产品的二分之一。边缘端市场,地平线TOPS算力与BEV+Transformer算法融合,成为L4级自动驾驶领域的主流方案,已获多家头部车企定点。
架构创新的核心逻辑是解决“算力孤岛”问题。在工业质检场景中,海康威视AI相机搭载寒武纪MLU370-S4芯片,可同步处理8路4K视频流,缺陷检出率提升至99.3%,较传统方案效率提升300%。这种效率革命源于异构计算对单一架构的超越——通过CPU、GPU、NPU的融合设计,芯片可同时执行环境感知、路径规划与决策控制任务,算力利用率提升两倍以上。
AI芯片的应用边界持续拓展,覆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金融科技等新兴领域。在生物医药领域,华领医药利用AI芯片加速药物分子设计与模拟湿试验,将研发周期从传统5年压缩至18个月;中海储能开发的铁铬液流电池垂类大模型,通过整合15年材料数据,实现电解液配方优化与电网智能调度,使产品迭代速度提升三倍。
边缘计算的崛起进一步加速AI芯片下沉。字节跳动火山引擎日均生成短视频超8000万条,推理芯片需求激增;大疆创新在农业无人机中部署专用AI芯片,实现作物病虫害的实时识别与精准施药,将农药使用量降低40%。这些场景对低延迟、高能效的需求,推动AI芯片向“场景专用化”演进——华为昇腾联合17家国产芯片企业构建的DeepSeek生态,通过优化算法与硬件协同,将推理成本降至OpenAI的1/30。
中国将AI芯片视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底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升级。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芯片强国”战略,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产业基金等多维度政策工具,推动AI芯片产业链自主可控。工信部发布的《人工智能芯片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实现高端AI芯片国产化率突破50%,并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地方层面,北京对AI芯片设计企业给予流片费用30%的补贴,上海建设国家级AI芯片创新中心,深圳依托华为、腾讯等巨头形成从芯片设计到终端应用的完整链条。
政策驱动的效果显著。中研普华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AI芯片国产化率已达45%,较2020年提升15个百分点。在政务云、金融等领域,寒武纪MLU370、华为昇腾910C等产品性能已达国际主流水平的82%,推动国产芯片在关键领域快速渗透。
AI芯片的竞争力不再局限于硬件性能,而是延伸至软件生态。阿里云推出“魔搭”芯片适配平台,提供从模型量化、编译到部署的全流程工具,将算法迁移成本降低60%;腾讯“紫霄”AI芯片聚焦视频处理场景,支持超高清视频实时编码,已应用于腾讯会议、视频号等亿级用户产品。这些案例表明,AI芯片企业需具备“芯片+框架+应用”的全栈能力,才能构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生态协同的另一维度是开放架构的普及。RISC-V等开源指令集的成熟,降低了芯片设计门槛。芯原股份推出的Chiplet互联IP,使企业可通过模块化设计缩短开发周期6个月;中微半导体刻蚀设备进入3nm产线,推动国产GPU晶圆产能突破百万片。这些技术突破,使中国企业在成熟制程领域形成局部超越——某企业推出的28nm异构集成芯片,性能接近14nm制程产品,且成本降低40%。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5-2030年中国AI芯片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
存算一体、光子计算、量子计算等颠覆性技术将重塑产业格局。中研普华预测,到2030年,存算一体芯片将占据30%市场份额,其能效比较传统架构提升10倍;光子芯片在数据中心互连场景中延迟降低至传统方案的1/10,推动AI算力向更高带宽、更低功耗演进。量子-经典混合计算芯片则结合两者优势,在密码破解、材料模拟场景中展现指数级加速潜力。
AI芯片将成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核心。在元宇宙场景中,人形机器人需多模态芯片同时处理视觉、语音与运动控制信号,对芯片的实时性与能效比提出更高要求;在科学计算领域,AI for Science(如气候模拟、药物研发)成为算力新需求,贡献超10%市场增量。这些应用将推动AI芯片向“高带宽、低延迟、低功耗”方向持续进化。
全球AI芯片竞争呈现“技术封锁与开放合作”并存态势。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限制先进制程设备出口,同时组建“AI芯片联盟”推动技术标准统一;中国则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东南亚、中东国家开展芯片产能合作,并积极参与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标准制定,提升在全球芯片治理中的话语权。这种背景下,企业需建立“多元化供应链体系”,加强与本土材料设备供应商的合作,提升国产化率。
当华为昇腾芯片在智慧城市中支撑千亿参数大模型运行,当地平线征程芯片在自动驾驶领域实现环境感知与决策控制的闭环,当寒武纪MLU芯片在工业质检中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一个由技术创新、生态协同与场景深化共同驱动的万亿级市场正在加速崛起。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认为,未来十年,AI芯片将从硬件载体演进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核心,其发展水平将决定国家在数字经济时代的竞争力。
想了解更多AI芯片行业干货?点击查看中研普华最新研究报告《2025-2030年中国AI芯片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获取专业深度解析。
3000+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