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论坛丨人形机器人:军事智能化新增长极

 行业动态     |      2025-07-10 14:30:04    |      小编

  人形机器人凝聚了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最新成就,是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融合的产物,是智能机器模仿人、代替人的终极形态。军用人形机器人是智能化战争“机器人换人”,实现“零伤亡”的关键一环。可以预见,未来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走向成熟及其在军事领域的逐步应用,其有望继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潜航器、无人车等无人智能装备之后,成为军事智能化一个新的增长极。

  近年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本体”关键技术群取得突破性进展,原型产品百花齐放,应用需求逐步拓展,部分场景已经落地,规模化量产可期,人形机器人走进人类生产生活不再是梦想。2024年10月,国际权威调研咨询公司高德纳发布2025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通用人形机器人位列其中。据有关机构预测,2028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超过千亿,2035年将成长为万亿级市场,保守估计届时将有300多万台人形机器人服务人类。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高度重视人形机器人发展及其军事应用。近年来,美政府迭代发布多版《美国机器人技术路线图》《美国国家机器人计划》等战略文件,俄罗斯出台《未来俄军用机器人应用构想》等战略文件,日本发布《机器人白皮书》《机器人新战略》等战略文件。20世纪末以来,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等机构先后实施“联合机器人计划”“标准化机器人系统”等项目,多次举办人形机器人挑战赛。美、俄、韩等国持续探索人形机器人的军事应用,先后研发了用于地面战斗、战机驾驶、舰船损管、战场救援等多种场景的军用人形机器人原型。

  在无人装备体系中,人形机器人与机器狗、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潜航器、仿生无人系统等构成直接竞争关系。人形机器人通过“眼、脑、手、腿”密切协同,集感知智能、决策智能和运动智能于一体,具有代替人在各种非结构化场景中,完成各类复杂精细而离散化多样化任务的巨大潜力。手是人类肢体中最灵巧的器官,类人猿把前肢由行走器官发展为手,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革命性突破。与机器狗等其他无人系统相比,人形机器人有机械手,具有灵活使用工具的能力,可代替人做更加精细化的工作。其与固定式机械臂相比,又能自由移动,可随时切换场地完成不同类型任务。理论上讲,现役无人系统代替不了人完成的大量军事任务,都可列入人形机器人的任务需求清单。

  当然,人形机器人与其他无人装备相比,在环境适应性和任务适应性等方面也有其短板弱项。例如,人形机器人速度赶不上无人车,野外复杂地形通过性赶不上机器狗,还难以像无人机、无人艇、无人潜航器一样上天下海。目前,人形机器人与现役无人装备相比,在成本上更加昂贵,技术实现上更为复杂。因此,即使未来人形机器人走向成熟后得到普及应用,也不会完全代替其他无人系统,而是有其不同功能定位和运用场景,以其独特的军事价值,与其他无人系统共同构成分工明确、协同作战的无人装备体系。

  易倍体育官方网站 Emc易倍体育

  结合军队未来使命任务和作战环境,充分考虑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前景和可能突破,人形机器人可形成以下五大类军事运用场景。

  代替或与人协同地面作战。地面作战是最残酷、造成人员伤亡最多的作战样式,以综合作战能力接近人的战斗型人形机器人代替步兵在城市和野战环境中与敌人作战,可大幅减少人员伤亡。

  代替人操控中小型装备直接交战。坦克、步战车、战斗机等直接与敌面对面交战的中小型作战平台,通常需要由人操控,占用大量人力资源。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操作装备的装备”,智能赋能并操作这些中小型有人装备,可盘活现有存量军事资产,并减少人员伤亡。

  辅助人操控大中型装备间接交战。大口径火炮、轰炸机、战略战役导弹、舰艇等大中型装备需要多人操控,将可随时切换不同任务的人形机器人与操作人员混编,可实现减员增效,降低大中型装备编制人数。

  代替人遂行综合保障任务。人形机器人在装备保障、后勤保障等领域,可代替人担任工兵、医疗兵、装备维修兵、心理咨询师等多种角色,逐步减少军队中的劳动密集型岗位。

  代替或载人进入高危环境作业。人形机器人代替或载人进入核生化沾染地域,高原、极热、极寒环境,以及深海、太空、深地等不适合人类活动的高危环境,操作以往只能由人来操作的各类仪器仪表、装置、装备等。

  可区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时期以及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统筹规划设计由易到难、逐步落地的军用人形机器人发展路径。

  承担任务类型由辅战向主战演进。从使用安全性、技术可行性等方面考虑,人形机器人在初级阶段,以在低威胁环境下遂行非对抗性保障任务为主;进入高级阶段后,逐步升级到在强对抗环境中代替士兵遂行与敌直接交战任务,最终发展成为主战装备。

  指挥控制模式由非自主向半自主、全自主演进。在非自主和半自主阶段,人形机器人遥控方式可按照按键摇杆式遥控向动作捕捉式遥控和脑控式遥控演进。随着其自主等级提升,指挥控制模式由以“人在回路中”为主,向“人在回路上”和“人在回路外”演进。

  力量编组方式由人机混合向自主集群演进。操控人员与人形机器人比例由“多控一”向“一控一”再向“一控多”演进。在初级阶段,将人形机器人编入有生力量编组中,实施人机协同作战;在高级阶段,少量人员指挥控制多个人形机器人,再由其担任中心节点指挥控制无人集群作战。

  能力生成途径由不可进化向自进化自学习演进。在初级阶段,人形机器人一旦生产完成,其技战术指标即已固化;在高级阶段,人形机器人生产完毕后,要针对各种军事任务进行系统的“眼脑手”协调训练,通过个体学习和群体协同学习,实现快速自进化,持续提升作战能力。

  作为有可能发展为一种全新装备类型的军用人形机器人,目前对其认识还处于探究不够深入、定位不够清晰的萌芽阶段,需要大力创新其发展运用理论,从而促进其又好又快发展。

  研提细化军事需求,规划能力发展。系统梳理各种可能运用场景及其军事需求,对相关类似作战任务进行归类合并处理,形成高频度通用任务集,并按此对军用人形机器人进行重点优化设计。按照软件定义思路,区分只有使用硬件才能实现的力量、强度、持久等相关能力指标,以及可使用软件就能实现的灵活性、柔韧性等相关能力指标,确定军用人形机器人硬件和软件的最低能力需求。

  厘清关键作战问题,制定作战规则。对战斗型人形机器人而言,作战规则是规范约束其作战使用,避免失误失控,发挥最大作战效能的关键。应厘清各类作战运用场景,找准关键作战问题,尤其在赋予机器人开火权问题上,区分目标、空间、时间、杀伤程度等,制定详细作战规则,按需灵活赋权。例如:要求人形机器人发现敌有生目标后,须经人工验证允许后才能开火,或者要先进行警示,警示无效后再开火;要求人形机器人区分有生目标与非有生目标,选择适当的杀伤手段和杀伤程度,等等。

  开展伦理法理研究,避免道德陷阱。军用人形机器人是迄今为止最像人的武器,规模化常态化使用时有可能产生的滥杀误杀事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法律指控和道德谴责。在伦理方面,军用人形机器人明显违背了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大定律”中“不能伤害人”的第一定律,需要作适应性调整和修订。在法理方面,战斗型人形机器人应遵循必要原则、人道原则、区别原则、限制原则、比例原则和诚信原则等战争法主要原则。对此,军用人形机器人至少应保证做到三点:服从人,不可更改依附于人的程序,不能脱离使用者约束而滥施暴行;尊重人,将人与其他物体严格区分开来,不能不加区别地一毁了之;保护人,能够适时中止和限制过度使用暴力,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置人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