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驶向高质量发展新蓝海

 行业动态     |      2025-07-12 13:39:48    |      小编

  2013年,我国工业机器人购买量跃居全球第一,正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彼时,国产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仅占国内市场的四分之一。时间来到2024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国内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外资品牌。从跟跑者向并行者甚至引领者的转变,中国工业机器人仅用了10年时间。但“硬币”的另一面是,伴随着行业快速扩张,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企业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政策与技术共振之下,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发展现状如何?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工业机器人企业何以实现高质量发展?近日,《证券日报》记者深入产业一线寻找答案。

  工业机器人指广泛用于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包括常见的机械臂、移动底盘等。2013年以来,在《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推动下,资本大量涌入,应用加速落地,国产机器人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产量从3.3万台增至55.64万台,10年增长超15倍。2025年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2%。

  在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行业也经历着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

  去年7月份,工信部发布《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从技术能力、生产条件、质量、服务等方面提出全面要求。综合来看,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构建技术壁垒、积极开拓应用场景、“出海”寻找新市场,成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Wind数据显示,以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为主力的“新型工业化”板块中,49家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码,2024年总计达142.64亿元,同比增长9.56%;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幅达10.15%。

  在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越疆”)日照生产基地,协作机器人正通过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开瓶盖、叠衣服等针对性场景训练。公司品牌经理王显东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越疆在AI与机器学习等技术领域持续突破,关键零部件自研率超90%,自主化率达100%,加上自有工厂,已实现成本可控。

  柔性化也成为技术突破的重要方向。在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上,点焊机器人不断发射红色激光,将管道数据实时反馈给“软件大脑”;“大脑”则同步引导机器人切换对应的焊接工艺。这是深圳市智哥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展出的柔性化管道焊接系统运行场景。该公司副总经理蒋林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尽管单一功能设备售价相对较低,但当前用户更倾向于选择一次性满足多种需求的柔性化设备。这可以避免因生产线更换而频繁添置新设备,顺应了当下“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兴起,以及个性化定制需求的增长。

  技术创新大大拓展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企业开始突破船舶、航空等高壁垒领域,以及3C、汽车等复杂装配场景。一些企业更通过技术与场景的结合,构建起差异化竞争优势。比如,北京中安吉泰科技有限公司敏锐捕捉到风电叶片检测等高危场景人力替代需求,通过爬臂机器人切入蓝海市场;梅卡曼德(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通过AI+3D视觉技术系统,成功攻克了复杂无序拆垛这一工业场景难题,拓展了工业机器人在物流自动化领域的适用边界。

  Emc易倍体育官网app

  此外,在具身智能浪潮下,由于工业机器人与人形机器人在核心部件及底层技术上存在共通性,多家企业纷纷尝试技术迁移与跨界布局,以探索更多利润空间。例如,2024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厂商出货量排名前三的埃斯顿、汇川技术、埃夫特,均通过合作或自研的方式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并在零部件、本体、技术底座及商业化场景上取得重大进展。

  在2025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四足机器狗穿梭于人群中,时而驻足观察路况,时而灵活躲避行人,吸引了众多观众拍照围观。据介绍,公司现已占领全球四足机器人近70%的市场,工业落地应用覆盖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和地区。

  当下,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企业正积极“出海”拓展增量市场。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出口装备制造业产品6.22万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工业机器人出口额同比增长55.4%。2017年至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额从19.8亿元增至80.6亿元,7年间复合增长率高达22.2%。

  从需求端来看,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数据,202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突破600亿美元,年增长率达15%。

  “海外市场一般具备更高的付费能力,但同时对于机器人品牌、产品品质、本土化服务等也有更高的要求。”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所长卢瀚宸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对此,我国企业正探索多元“出海”路径: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收购德国库卡获取多项核心技术专利和高端客户资源,快速补齐技术与渠道短板;汇川技术、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将产品组成“智能工厂打包套件”抱团“出海”,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强化中国品牌整体技术认知;浙江钱江机器人有限公司在印度建立售后和运维团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赢得了大量焊接机器人订单。

  政策端也将机器人企业“出海”列为重点支持方向。比如,《“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支持国内企业在发达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加强国际技术合作,加快机器人在国际成熟场景落地。充分利用多双边合作机制,推进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走出去”,实现合作共赢。

  长期跟踪科技赛道的一久(海南)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韩勇锋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下一步在政策端,可在延续前期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基础上,设专项“出海”基金,支持企业技术研发与海外适配;鼓励攻关国际认证、建立海外服务平台以打破准入壁垒;完善规范,鼓励企业抱团“出海”,推动中国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全球产业链话语权。

  可以预见,在创新与“出海”双轮驱动下,国产工业机器人将真正实现从“量的狂飙”到“质的突围”,并在全球产业链中烙下更具分量的中国智造印记。

  免责声明:中国网财经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