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新松有限公司正式推出睿可(rico)系列的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睿可MR73A与睿可MR73B,两款产品将移动性、环境感知力与灵巧操作能力深度融合,大幅提升了机器人在复杂动态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协作潜力。此外,智元机器人开展了一次三小时的直播,不仅向公众呈现了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的稳定作业能力,也是具身智能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线、从概念验证迈向商业化落地的重要里程碑。
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浦东持续发力机器人赛道,优化营商环境,打造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圈。众多机器人企业不断推进新产品研发,实现多元场景落地,加快商业化进程,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助力浦东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科新松此次发布的两款人形机器人,具备人类形态与功能,并将技术锚点融入更复杂的工业与商业服务场景,以移动性突破固定工位限制,以感知力理解动态环境,以柔顺控制实现安全协作。
此次发布的两款人形机器人,具备人类形态与功能,并将技术锚点融入更复杂的工业与商业服务场景,以移动性突破固定工位限制,以感知力理解动态环境,以柔顺控制实现安全协作。
其中,拥有27个自由度的双臂机器人睿可MR73A代表了更强大的“手”与“脑”的结合,通过“双臂柔顺控制”和“智能感知”两大核心技术,实现了作业方式的创新,极大地提升了人机并肩作业的安全性与流畅度。睿可MR73A能够胜任产线旁物料的智能分拣、上下料,尤其是非标件、跨产线的灵活转运,甚至利用其视觉能力进行设备状态巡检、工人/工厂安全巡查。其搭载的语音大模型和多语言支持以及融合人脸识别、物体识别的AI视觉技术,则进一步强化了服务场景中的智能交互能力。
而睿可MR73B则聚焦于成为更可靠、高效的“腿”与“升降平台”,优势在于“智能升降”与“灵活调度”。它能以1m/s的速度移动,并具备自主导航、避障及关键的自主充电功能,充电时长仅2小时。依托智能升降能力,在物流仓储场景中能自如适应不同高度的货架进行存取作业,或在产线上下料环节满足不同工位的高度需求,有效打通了空间限制,成为优化物流效率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中科新松不断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打磨和积累核心技术,包括自主导航、AI视觉识别、力控算法等,并成功集成到更拟人化的平台上,同时推动机器人角色从被动的“生产工具”向具备自主能力的“协作伙伴”升级。
此次中科新松从场景需求推进机器人能力提升。从孤立的“机械臂”到真正具备“手”与“腿”协作能力的智能伙伴,机器人加速迭代,正推动未来工厂更智能、更柔性。从传统工业机器人到多可协作机器人,再到仿生人形机器人,新松公司副总裁刘子军表示,此次产品发布是新松公司正式进入具身智能领域的里程碑,未来将持续推动人形机器人落地更多场景,开发更多智能制造产品,为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此次智元机器人与安努智能一起开展的直播中,A2-W成功完成了两班制、单班搬运800余个周转箱的任务,作业直播3小时0失误,充分展现了其在长时间、高强度、动态干扰环境下的稳定作业能力。与此同时,A2-W还展示了多模态感知与动态避障功能,可现场实时识别人员、周转箱及其他障碍物,自主规划路径、调整或暂停作业,在与人共享作业空间时,具备安全冗余机制,从而实现高效协作。
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透露,未来1-2年内,智元将加速本体与算法的迭代,推动通用具身机器人在更多工业场景中实现规模化应用。
通过双臂协作与高精度操作,A2-W可抓取、搬运、放置不同尺寸与重量的周转箱,并且在托盘料箱码放不规范时,它还可自主识别并调整姿态抓取,在作业过程中出现异常时,也能自主纠错并持续运行,显著提升整体作业效率。
当前正处于工业人形机器人从0到1的关键阶段。本次直播不仅展示了具身智能技术的最新成果,也为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跑进”工厂,未来有望成为工厂中常见的“同事”,与人类协同作业,共同推动制造业向更高效、更柔性、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智元机器人已在柔性制造、交互服务、文娱文旅、商业零售、科研教育等领域展开商用。A2-W作为其工业场景的主力产品,涵盖搬运、分拣、组装等多种工种,已实现小批量商用部署。